2005年7月9日,当代作家陆文夫逝世。
陆文夫出生在江苏的泰兴,1948年苏州中学高中毕业后,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
陆文夫自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7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陆苏州”
陆文夫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苏州化”的文学,苏州味的流淌已成为其小说浑然天成的一种特色,因此他有着“陆苏州”的美称。
陆文夫在苏州前前后后生活了四十多年,苏州的小巷是他生活的天地,更是他魂牵梦萦的“梦中的天地”。世界万象,芸芸众生,而陆文夫却只写苏州,尤其钟情于苏州的小巷。
“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那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我在这些小巷中走过千百遍,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这是陆文夫在《梦中的天地》里对苏州这片土地的深挚感怀。其苏州情缘可以追溯到他1944年来苏州投亲养病。踏进古城苏州,陆文夫从此与苏州结缘。
苏州这座古城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标志,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化在作家的情感脉络中,从其处女作《移风》开始,苏州的乡镇习俗、小桥流水、牌坊老井、庭院古树、幽深曲折的石板小巷、沧桑厚重的石库门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要素反复出现在作家的笔下。
“苏州情结”最集中的表现在于陆文夫对苏州文化的开掘与呈现。其中,苏州的园林文化在他的小说中屡次被呈现在读者面前。
园林之美
陆文夫曾游览过苏州的大小园林,文革前后,多舛的命运和艰辛的遭际逐渐使他理解了自然美与建筑美熔于一炉的园林文化之美,正如他所说的“它像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
苏州园林的“仿佛深不见底”的精巧结构对陆文夫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造园林与造高楼》中,他以苏州园林为喻,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主张:“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当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循着营造小说艺术“苏州园林”的规划,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又增添了五个作品:短篇小说《门铃》、《天时地利》和《临街窗》,中篇小说《井》和《毕业了》。
我们看到,陆文夫在他的小说艺术“苏州园林”里,又建造起几处小桥、小亭、假山和若干座厅堂、楼阁。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读者的喜爱。